近日,湖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凭借“开放融通、内外协同、三轮驱动”的卓越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在基础教育人才培养领域交出亮眼答卷。该专业不仅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其十年探索形成的培养体系,为新时代小学卓越教师培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此次改革源于对湖北省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部分学科短缺和教师现代化素养不强等问题的深刻洞察。湖北师范大学于2014年以专业综合改革为契机,紧扣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启动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系统性改革,力求从源头破解小学教育人才培养难题。
理念创新,构建“双向循环”协同机制
改革的核心是打破高校“关门办学”的壁垒。该校提出“解放思想、开放融通”的育人理念,构建了高校与小学深度协同的“双向循环”机制。通过让高校教师深入中小学,承担校园文化、课程建设等课题研究,理解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通过与一线教师共同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深入了解小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样态,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表现,邀请小学名师参与培养全过程。与小学教师、师范生“共上一堂课、共做一个课题”等方式,形成了“师范生-理论导师-实践导师”三位一体的临床型实践共同体,有效弥合了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理论与实践学习之间的鸿沟。
平台赋能,拓展优质资源网络
为确保改革落地,专业大力拓展协同育人平台。与周边10余所示范小学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还与黄石名师结对,实施“双导师制”。同时,依托教育部协同提质计划、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高端平台,支持教师海外研修、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视野与教研能力。
成果丰硕,育人成效与社会声誉双提升
经过十年建设,该专业建设成效显著。除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外,还获评湖北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立项教材5本,建成6门省级一流课程;学生在省级以上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更为重要的是,毕业生以“专业情意深厚、实践能力强”的特质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涌现出一大批扎根基层、富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小学教师。
业内专家评价指出,湖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探索实践,系统回应了“如何培养小学卓越教师”的时代命题,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具有复制推广价值的成功范式。(通讯员:张小菊、刘广兵)
原文链接:http://hb.china.com.cn/2025-10/28/content_43259918.htm?f=pad&a=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