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刘家伟 在国家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创新人才提出迫切需求的时代背景下,湖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携手江西财经大学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三丰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锐意改革,积极投身改革,探寻人才培养全新路径。
历经多年实践探索,该校成功构建以“六维协同”为核心驱动的项目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精准破人才解培养困题,在协同育人理念、培养体系与实践路径上实现了重要突破,将深耕区域的“湖师经验”淬炼成可供全国地方本科高校借鉴的“湖师范本”。
顺应时代之势
直面痛点,勇担协同育人使命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应对产业交叉融合、创新能力要求提升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
湖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深刻意识到,必须主动变革,勇挑为国家重大需求、AI等新兴领域以及新质生产力发展输送优秀人才的使命。在此背景下,项目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该模式以真实项目为引领,推动多学科深度交叉、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有效化解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创新精神不足、知识与产业发展脱节等长期存在的培养痛点,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并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型人才。
聚焦三大创新
锚定目标,培育多元创新人才
理念创新:六维协同,引领育人方向转变。确立“项目驱动、能力导向、交叉融合”的育人导向,秉承“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课堂协同、师生协同、生生协同”的“六个协同”教育理念,将人才培养重心从知识传授向能力生成与素养提升转变,明确锚定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以及掌握多学科知识、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复合交叉型人才为目标。
课程体系创:项目系统化,构建大课堂生态。“项目系统化”课程体系以“项目”为学习资源载体,依据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设计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层级化、体系化课程。该课程体系具备实践性(模拟真实场景)、开放性(面向企业需求)、职业性(内容与岗位融通)和系统性(完整一体,逻辑自洽),将“教学做创”理念贯穿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完成科研项目、参与双创活动、投身学科竞赛;引导学生申报专利和软著、撰写与发表论文、获取创业扶持基金,实现创新创业能力与复合能力培养的双重提升。此体系与学历教育课程体系取长补短,形成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共生互融的“大课堂”,进一步达成“课堂协同”。同时,打破学院专业壁垒,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围绕具体项目组建跨学科师生团队,在真实或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开展教学、科研与实践。
教学模式创新:三师六环,驱动教学一体化进程。研制“三师六环、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三师”涵盖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及“学长小老师”。“学长教学弟(妹)”成为常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教学实施以“项目驱动”为特色,按照从“项目准备”到“项目应用”的六个环节推进,教学过程与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发过程一致,实现了“教学做创评”一体化,便于达成工程能力、问题解决等四大教学目标。
彰显改革成效
能力跃升,推动专业建设发展
学生能力显著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得到全方位锻炼,在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中,学生表现优异,获奖数量与层次大幅提升。
复合交叉素养形成。跨学科的项目实践有效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交叉融合,培养了学生的跨领域理解与协作能力,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深受用人单位青睐。
新创创业成果丰硕。项目工作室催生了一批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和创业项目,部分成果已实现转化应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和能力。
专业建设内涵深化。推动了相关专业的改造升级,促进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与跨学科教学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形成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实现辐射推广
从“湖师经验”到“湖师范本”的跨越
“六维协同”驱动的项目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经过长期踏实且深入的创新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数据显示,近五年来,该院仅占学生总数20%的工作室成员在各级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75%的奖项;在学术成果方面,贡献了81%的论文、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国家级奖项占比更高达85%。其中,e点工作室和天然产物发掘工作室团队先后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国家级银奖和铜奖,实现历史性突破。
创业实践方面,工作室成员已成功创办18家企业,获得省市级创业扶持项目超百项,培养出莫江洪、湖北省“长江学子”陈贵荣等一批创业先锋,黄石北斗星网络科技公司于2017年成功挂牌区域股权市场。工作室学生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比例达78%,远超平均水平。学校和企业指导老师获国家级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工作室老师2人评为“湖北名师”、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经过学校与合作院校、企业的传达十年深入实践与不断完善,“六维协同”驱动的项目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已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该模式有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全国多所地方本科高校产生广泛影响,实现从局域的“湖师经验”到广域的“湖师范本”的跨越,为提升我国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以及新质生产力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原文链接:http://m.cnhubei.com/content/2025-11/12/content_19654325.html